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航天研学

我国科研人员主导构建出迄今最佳的大型自行星表
发布时间:2017-09-11


  近日,三峡大学田海俊、国家天文台刘超与德国马普天文所(MPIA)组建的国际研究团队利用Gaia DR1, PS1,SDSS 以2MASS成功构建出了世界上迄今最佳的高精度大型自行星表GPS1。


  该自行星表包括了3/4天区内近3.5亿颗亮于20等恒星的自行,自行的系统误差<0.3 mas/yr,平均精度达 1.5 mas/yr,相比目前国际上代表性的大型自行星表 UCAC4 和PPMXL,该星表在准确度和精度上分别提高了10倍和4倍以上。该成果日前正式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Volume 232, Number 1; arXiv:1703.06278)。


02.jpg

GPS1自行精度在空间上(上图)和星等上(下图)的变化情况,平均精度~1.5 mas/yr


  最近二十年里,国际上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多个高精度大型的测光巡天,时间基线从2000年至2015年,为构建高精度大型自行星表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测光数据。欧空局2013年发射的Gaia卫星,在2016年9月完成了第一个版本的测光数据Gaia DR1,释放了全天近10亿个天体在J2015.0历元处高精度的位置坐标。亮于20等天体的位置精度好于16.6 mas。经过5年多的巡天,位于美国夏威夷的Pan-STARRS望远镜(PS1)观测了3/4天区内几十亿个天体、千亿次的测光位置,平均位置精度约为15 mas。美国斯隆数字巡天(SDSS)和两微米全天巡天(2MASS)发布了10~20年前、位置精度分别为25 mas和100 mas左右的测光数据。田海俊博士利用2016年访问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天文研究所(MPIA)的机会,获取了使用这些数据的权限,迅速完成了自行星表GPS1的构建,刷新了国际上在该研究领域中的新记录。


  GPS1自行星表与我国LAMOST星表结合,对开展恒星运动学规律的统计,探究银河系物质密度分布、动力学机制,进而从本质上揭示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最基本、且极为重要的观测信息。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学会国际交流基金、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来源:国家航天局 / 国家天文台

原文链接:点击查看原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