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航天研学

中国巨型登月火箭最新方案曝光:和美国重型猎鹰几乎一模一样!
发布时间:2018-10-26

 一直以来,"长征九号"运载火箭计划以其不亚于美国登月火箭"土星五号"的体量,以及推力达480吨的YF-480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闻名于世,但在近日举行的第五届载人航天学术大会上,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下一代)却完全推翻了"长征九号+大推力发动机"的构型,转而继续利用长征五号的5米壳体结构和YF-100系列发动机,并采用类似美国"猎鹰火箭"的多发并联构型,整体思想转变之大,不免令外界普遍感到惊讶。

  图为升空的美国SPACEX公司"重型猎鹰"火箭,该款火箭目前是中国下一代运载火箭的追赶对象。

  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得中国航天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变更了设计思想和路线,来了一次近乎"一百八十度大回旋"的变革,并将整个下一代火箭的研发制造工作推倒重来呢?

  当然,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并非是一次"拍板式决策"。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的论证工作虽然已经开始,但该火箭一直都未能得以立项,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图为中国下一代火箭的各项技术思路,可见左侧的示例就是"重型猎鹰"。

  其次,"大直径芯+大推力发动机"的技术路线虽然看着先进且简明,但背后却有无数个技术高峰需要攀越:光是推进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工作就已经遇到了几乎能将项目推翻的失败和困难,以至于要在明年年初发射的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担负了"一发定全局"的重任,"只准成功,不准失败",而和长征五号处于同一技术路线且技术深度远胜前者的长征九号,自然在这一现状上风雨飘摇。

  图为中国航天下一代火箭的芯级布置方案,可见普遍采用了多发动机并联设计。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苏联登月火箭N-1的全面失败,以及"猎鹰九号"可回收复用运载火箭在初期的不稳定,给予了外界"多发并联火箭十分不靠谱"的思维定势。但正如"眼球效应"所说,外界关注和记住的,很多时候只有失败:自2016年9月的发射失败以来,猎鹰九号火箭迄今为止已经保持了全部成功发射,并成功回收的安全记录,并将发射报价降至4000-6000万美元间,在该火箭的运力比长征三号更强的同时,这一报价已经较长征三号要低不少!

  图为着陆后的猎鹰九号火箭芯一级,复用对于成本的节省不言而喻。

  在"猎鹰冲击"不仅横扫全球,更横在中国航天面前时,罔顾潮流发展,继续固步自封显然已经不是一个继续前进的良策。万幸的是,中国航天在改变思路之后并非要全部推倒重来,5米火箭芯级和YF-100发动机都是现有的成熟产品,要赶上SPACEX的先进浪潮并不难。

  图为起竖的长征五号火箭,第三次发射能否成功还需拭目以待。

  而更为现实的用意则和长征五号有关。尽管长征五号已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但客观来说,长征五号遥三仍有失利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长征五号绝然不可能和载人航天,乃至于登月任务捆绑,中国航天必然要为载人和大载荷发射任务准备新的替代产品。

  由此一来,另一条技术路线的"并联式火箭"会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出现,看似是突发奇想,实际上也还是在理所当然的范围之内,而若要说得更透彻些,便是中国航天终于在"猎鹰冲击"过去之后,找到了属于自身的应对方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