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航天研学

共和国的故事·飞天记(中)
发布时间:2019-09-23

迈向空间站时代


  早在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开局起步之际,就在“三步走”战略中明确提出建造自己的空间站。


  随着2017年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圆满收官,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按计划,空间站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是我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国家太空实验室。


  今年是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关键之年。目前,空间站核心舱和执行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正在抓紧研制生产,将于年底前进行发射场合练和首飞任务准备工作;执行空间站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也在按计划选拔训练,核心舱载荷正积极开展初样阶段研制,其他各系统都在按工程总体计划安排抓紧各项工作准备。


  我国积极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空间站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今年6月12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与联合国外空司对外宣布,联合国/中国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第一批项目入选结果,共有来自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功入选。


  作为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空间站将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全面开启我国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新时代。


  中国“风云”测描太空变幻


  1977年11月,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正式命名为风云一号,从此开启了风云纪元。随着1988年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气象卫星,7颗卫星在轨运行,广泛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要领域,实现了气象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


  1988年9月7日,凌晨4时30分,在航天和气象工作者付出近20年的努力后,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第一次通过自主拍摄的卫星云图回传地球。如今,来自中国气象卫星的图像和数据已成为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近100个行业、2600多家用户信赖的选择。


  埋头苦干 卫星一飞冲天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台风肆虐、干旱横行、强寒潮频发,自然灾害给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了一道又一道障碍。


  当年世界上拥有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苏联和美国。我国预报员虽能接收国外气象卫星云图,但只是单纯的“黑白图像”,无法挖掘原始数据、反演各种气象要素,应用受到极大限制,气象卫星的研发迫在眉睫。


  1977年11月,在气象卫星工程第一次大总体方案论证会上,确定了气象卫星工程代号为“七一一”,并将我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正式开启风云纪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红砖厂房,刚够放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两颗卫星。”风云二号H星指挥汤红涛向记者“诉苦”,与现在“机场式安检”、智能化运作不同,那时卫星厂房内铺的是被磨平的水泥地,没有通风系统,没有防静电措施……由于缺乏经验,设备工装跟不上卫星研制需要,费时费力。


  要克服简陋造星环境带来的各种困难,靠的都是埋头苦干。在风云一号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范天锡脑海中,建站时的场面历历在目:“地下电缆、电话线都是从其他单位要来的;排水沟是大家齐心协力挖出来的,一米粗的管子,也是我们自己用汽车、马车拉过来的……”


  1988年9月7日上午,卫星发射升空3小时后,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上,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手举一张卫星云图,向与会代表宣布,它是由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提供的首图,“我们欢迎各国,特别是亚洲区协成员接收、使用中国气象卫星资料,并且在今后发展气象卫星事业中与各国进行友好合作”。


  这样一张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的云图照片,表明我国跨入了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自己研制、发射和运行气象卫星的国家行列,有了同时从地面和太空两方面观测大气的能力。


  组网观测 “慧眼”辨识风云


  “没有气象卫星时,人们要观测灾害性天气系统,特别是像台风这样尺度比较大的天气系统,可以说是非常困难。从气象观测的角度,对于在海洋、高原荒漠等人类活动很少的地方,气象卫星基本上是唯一的观测手段。”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张志清说。


  上世纪90年代,风云卫星研制进入快车道。1999年5月10日,风云一号C星成功发射,在轨稳定运行达7年之久,超期服役5年。该星结束了我国气象卫星研制历史上屡遭挫折的时代,开启了我国长寿命、高可靠性卫星运行时代,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翻开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的新篇章。


  2004年10月24日,我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传来喜讯——风云二号C星成功定点,成为当时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业务卫星,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为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网络的重要业务卫星之一。


  2008年5月2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首颗星——风云三号A星,携带11个先进的有效载荷成功发射,实现对地球全境的全球、三维、全天候、多谱段综合观测。


  2018年5月1日,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用户可接收包括大气、云、沙尘、降水、辐射、闪电等23种数据产品……


  如今,风云卫星共有7星在天。4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在轨运行使用,形成“多星在轨、互为备份、统筹运行、适时加密”的业务格局;3颗极轨气象卫星在轨运行使用,形成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可对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极端天气、气候和环境事件开展及时高效观测。


  “风云气象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重要领域。”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表示,气象卫星资料和产品在台风、暴雨、大雾、沙尘暴等多种灾害监测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球合作 释放应用潜能


  “感谢中国为推动区域气象合作、提高发展中国家防灾减灾能力作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气象援非项目取得巨大成功,其捐赠的风云卫星数据接收和处理系统显著提升了纳米比亚气象部门对热带气旋等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农业生产服务能力。”


  6月3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第十八次世界气象大会上,世界气象组织官员和一些国家气象组织代表对中国气象科技服务国际社会给予高度评价。


  “气象卫星发展过程中拥有的极好条件就是,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非常广泛,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在积极向他国学习、吸取人家的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要把我们好的东西对外开放,为他国提供服务。”风云二号工程总设计师、年已九旬的中科院院士孙家栋说道。


  当前,风云系列气象卫星达到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气象卫星等高技术领域的差距,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同时是国际灾害宪章机制的值班卫星。


  风云气象卫星数据也已经成为全球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的重要来源,应用服务潜力逐步释放。截至今年6月中旬,使用风云卫星数据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已增加至98个,确定了我国地球观测领域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在相关国际活动中的话语权。


  一方求助,及时响应。我国还建立了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可以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防灾减灾需求,为其启动应急加密观测,并能以良好的观测视角和定制化的高频次区域观测,提供台风、暴雨、沙尘暴等灾害监测预报,为各国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生态保障作出重要贡献。


  “风云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工作成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我们将按照步步为营、逐步推进的原则,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杨军说。


  中国“天眼”护航高质量发展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简称高分专项)自2010年批准启动实施以来,高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卫星已成功发射,数据源不断丰富。目前可涵盖不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覆盖宽度、不同谱段、不同重访周期的高分数据型谱基本形成,与其他民用卫星遥感数据相配合,为高分遥感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不久,北京世园会举行,在现场,烈日高温也难挡游客们参观的热情。而在网络上,由我国高分六号卫星传回的从太空拍下的世园会高清美图,迅速成为“网红”。


  经过近10年发展,高分专项卫星数据已广泛应用于20个行业、30个省区,在国土、环保、农业、林业、测绘等领域应用中取得了重要成果。高分专项还设立了30个省级高分数据与应用中心,取得了一大批应用成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地方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等提供了服务支撑。


  今年底,我国还将发射高分七号卫星,届时将全部完成天基系统的建设,高分专项建设重点将转向应用体系建设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