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航天研学

63年前的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
发布时间:2019-10-14

  1956年10月8日,聂荣臻在北京西郊的一个小礼堂宣布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它不仅成为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同时也是整个中国航天事业的起点。


  甲子辉煌征程


  63年以来,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谱写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1960年,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东风一号”腾空而起;


  1966年,我国进行首次导弹和原子弹结合试验;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乘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飞向太空,一曲《东方红》声震寰宇,人们或趴在窗前、或等在旷野,凝视头顶的夜空,聆听来自宇宙的那曲《东方红》。



  1975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1981年,中国首次实现发射“一箭三星”;


  1988年,中国发射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


  2003年,杨利伟乘“神舟五号”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实现绕月探测;


  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完成了中国第一次空间出舱活动;


  2010年,“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后续实现详勘落月地点,开展拉格朗日L2点探测和图塔蒂斯小行星探测;


  2012年,“神舟九号”实现中国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


  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月球,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2016年,“天宫二号”发射升空,成为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2017年,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升空,并实现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


  2018年,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发射次数达37次,位居世界第一;


  2019年1月,“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2019年3月,山间一道赤焰拔地而起,巨大的轰鸣声响彻大凉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中星6C”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一刻,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刷新为“300”。


  几代人薪火相传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探月精神。“中国航天起步时,首先是考虑解决有无问题。”“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是这一切的亲历者。他说,是中国航天精神铸造了中国第一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研究室到试验基地,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航天人从一穷二白起家,靠手摇计算机等简陋设备打出精确的轨道,凭脚步丈量出试验的数据,在戈壁深处创造出奇迹。1956到2019,每一次飞行都描绘着壮丽的中国航迹,每一步跨越都标注着崭新的中国高度。在这成绩的背后,是无数先辈们的日夜奋战与竭诚付出。酒泉卫星发射场有一座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在这个不休的军阵里,长眠着700多位航天英烈。


  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以身许国、九死不悔的壮阔人生。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深沉厚重、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上,一系列先进装备和多辆彩车展示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到北斗系统服务全球、“嫦娥四号”传回世界上第一张月背近距离影像图……一部新中国的航天发展史,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强不息的奋斗史。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第一个“100次发射”用了37年,第二个“百发”用了不到8年,第三个“百发”用时仅4年多。未来,我国还将开启探索火星、从月球采样返回、完成空间站建设等新的历史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感慨:“在艰难险阻中求突破,每一个梦想成就更大的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仰望璀璨星空,脚踏实地努力,中国航天更加辉煌的未来已经开启。


友情链接: